1985年,醴陵刚设市的时候,教育可是个大难题。很多人家连让孩子上学的条件都没有,但醴陵人咬紧牙关,硬是把小学普及率干到了99.8%,在校学生留得住的比率也有99.5%。这数字听起来就牛!那时候,全国都还在为“有学上”发愁,醴陵却已经跑在了前面,提前两年普及了小学教育。这不是运气,是实打实的努力。
说到这,就得提一个人——李其昌。他当年是教育局的干部,脑子里有个大胆的想法:建一所实验小学,当全市的“样板”。1985年,渌江小学改名叫醴陵市实验小学,还被选为全国教学改革的试点学校。学校拆了破旧的南华宫,盖起了红砖教学楼,目标简单又实在:没危房,每班有教室,每人有桌椅。这“三有”听起来简单,可在当时,那是无数老师和家长心里的盼头。
实验小学不光建得好,还得教得好。李其昌带着老师们搞了个“四改”理念,啥意思?就是教学方法、课程内容、管理方式、考核标准全都要改!学校从24个班扩到36个老师,教学质量蹭蹭往上涨,成了全市小学教育的“金字招牌”。现在回想,那时候的醴陵教育,就像一台刚启动的机器,虽然简陋,但动力十足。
快进到今天,实验小学已经是“高配版”了。57个班,近3000个学生,153个老师,教室里全是多媒体设备,还有计算机房和校园网络。学校搞了个“三三”智慧课程体系,啥是“三三”?就是德智体美劳全抓,还要让孩子玩出花样。今年上半年,学校办了个科技节,13岁的肖瑾瑜同学被北斗卫星的科普课震撼了,直呼“中国真牛”。这孩子还参加了人工智能创作和科幻画比赛,拿了不少奖。醴陵的教育,早已不是“有学上”,而是“上好学”的节奏了。
不光小学,醴陵的中学教育也跟上了。1994年,醴陵开始推九年义务教育,还扫除了青壮年文盲,硬是把教育基础打得稳稳当当。到1999年和2004年,醴陵两次被评为湖南“两基”先进单位,2012年还拿了全国的荣誉。这背后,是政府真金白银的投入。从2021到2024年,醴陵教育经费投了48个多亿,建了98所农村学校,新增了1.5万个学位,连幼儿园都多了900个位置。这样的投入,谁看了不说一句“给力”?
但光有钱不行,教育还得均衡。以前,醴陵的家长总觉得镇上学校不行,课程少,老师弱,恨不得把孩子送到城里去。家住泗汾镇的付强就曾经这么想。可现在,他乐呵呵地说,镇上的泗汾中学有了“龙头校”第二中学的支持,孩子能上艺术课,还加入了社团,学习劲头足得不得了。家长们的心态变了,从“担心”变成了“放心”,这不就是教育均衡的成果吗?
说到均衡,醴陵还搞了个大动作——教育集团化。全市建了6个教育集团,19所学校抱团发展。城里的好学校带着乡下的弱学校,共享老师、课程和管理经验。比如黄沙中学小学部的舞蹈课,现在直接由姜湾小学的老师来教,学生学得开心,家长也省心。这种“城乡手拉手”的模式,就像搭了座桥,让好教育流到每一个角落。
醴陵的教育不光会“搭桥”,还会“造梦”。他们搞了个“梦想助跑堂”,请来68位醴陵籍的名师和专家,组成了“人才库”“学长群”“顾问团”。这些大咖回乡开讲座、送教课,覆盖了上万名师生。今年上半年,他们就办了17场活动,20多位专家来帮忙。这就像给醴陵的教育装了个“加速器”,让老师和学生都能站得更高、看得更远。
再说说“五育并举”,这可是醴陵教育的一张王牌。浦口中学的啦啦操队,2024年刚成立就拿了全省第二,14个队员在株洲“厂BA”比赛上为家乡加油,气势一点不输大城市。学校还开了科学实验室、美术工作室,篮球社、文学社啥都有,学生们学得开心,家长们也觉得值。教育不再是“考分至上”,而是让孩子全面开花。
醴陵的教育故事,还有个特别的点——陶瓷。2019年,湖南工业大学和醴陵联手开了陶瓷学院,专门培养陶瓷产业的人才。这就像给醴陵的“千年瓷都”招牌加了个现代化的注脚。学院不仅教技术,还帮本地企业解决难题,培养了一批批能工巧匠,让醴陵的陶瓷产业更有底气。
四十年来,醴陵教育从“没学上”到“有学上”,再到“上好学”,每一步都走得扎实。城乡校园里,现代化的教室、丰富的课程、热情的老师,成了最美的风景。家长们不再为择校发愁,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追梦。这样的教育,谁看了不觉得暖心?
天载配资-买股加杠杆-股票市场杠杆-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